黄斑裂孔是常见的视网膜疾病之一,目前常规的治疗是通过玻切手术解除来自玻璃体、视网膜前膜以及内界膜的牵引,消除所有离心力进而使视网膜重新愈合。而对于部分黄斑裂孔来说,常规的手术方式却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即使已经完成了彻底的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前膜、内界膜清除后裂孔仍然持续地存在!针对这种令人头痛的问题,CarstenH.Meyer等人在GraefesArchClinExpOphthalmol上报道了一种手术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黄斑裂孔持续不愈合,
可能是视网膜下有粘连
大裂孔、裂孔持续时间长、外伤性裂孔及伴有葡萄膜炎或玻璃膜疣是持续性黄斑裂孔的重要因素,研究者发现这类患者视网膜下的光感受器与RPE已经紧密粘连,抑制了弹性视网膜组织的解剖学复位。因此,对于这类黄斑孔不愈合的情况,单纯在视网膜前表面继续填充气体、打硅油或者二次剥膜等很难奏效,因为关键的视网膜下粘连没有解除。因此本文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新方法——通过在视网膜下打平衡盐溶液造成医源性浆液性网脱,解除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RPE的粘连。
手术操作详解
术前需进行视网膜前表面染色以确认是否残留玻璃体、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若确认已完全解除前表面牵引,则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可考虑进行;首先在黄斑孔上方重水覆盖(避免平衡盐溶液过早地顺着黄斑孔排出);
使用41G针与平衡盐溶液注射器相连,取上方、颞侧及下方三个位点,从黄斑孔与血管弓的中间位置进针,注入平衡盐溶液从而造成视网膜浅脱离,随后取出重水。为使视网膜脱离阻力相对减弱,可降低瓶高使眼内灌注压在20mmHg以下;
从三个位点继续注入更多平衡盐溶液,使得视网膜浅脱离延伸至黄斑处,直至孔缘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RPE脱离;
玻璃体腔注入惰性气体;术后5-7天观察患者恢复情况。
术后效果喜人,
八成以上裂孔闭合
研究纳入41例黄斑孔直径大于μm、曾行黄斑裂孔手术但术后裂孔未闭合、二次手术(二次剥膜、气体填充、硅油填充等)失败的患者。由12位有经验的医生完成网膜下平衡盐溶液注射,术中无严重不良事件。术后6周,患者的黄斑孔闭合率达到85.36%(35/41)。术后4周患者视力平均由术前0.1提高至0.22,所有患者的中心暗点消失。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纳入的黄斑裂孔普遍偏大(基底直径平均为μm),这项术式依旧取得较高的裂孔闭合率。另外,术者在术中发现,孔缘处是视网膜下粘连最紧密的区域,可能因此限制了黄斑孔的闭合。
小结病程较短,直径较小的黄斑裂孔经过常规手术方式(解除玻璃体牵拉,视网膜前膜,内界膜剥除;甚至联合内界膜翻转,自体血清凝块覆盖)能得到较高的治愈率。然而,对于部分病程较长、裂孔直径较大、尤其是经过1期手术后裂孔仍未闭合的患者,可能视网膜下存在着紧密粘连。本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即利用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解除视网膜下的粘连,经验证,其裂孔闭合率可达85.36%。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