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舒说:
周四的时候,我发了一篇《“过早”识字,收获很小,失去太多》,受篇幅限制,还有很多很多话,未能一次说清。
有一位读者留言说,总有持“快乐童年”理念的人认为学知识的孩子不快乐——而我想说,总有人认为有快乐童年的孩子学不到东西。并不是呀,而且,陪孩子玩耍,和他们互动,与之分享生活经验,给他们创造不同的玩耍机会的父母,他们花费时间和精力会比“鸡娃”的父母少吗?有爱的陪伴是最奢侈的早教。
识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幼儿教育里,语言暴露格外重要。我心中理想的早教环境是:孩子身边的大人都会非常友善,会围绕孩子的兴趣点,跟他们进行很多有意义的对话;周围的环境中也会有很多简洁的文字、数字、形状等等,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比如选幼儿园,我最看重的一点便是老师和孩子们有频繁地语言互动,孩子们也有很多游戏类型和场所的转换。
与人相处和沟通,丰富的生活体验,大量的文字接触,阅读,画画,创造性的游戏等等,小朋友通过与人相处能学到很多。他们的认知情感运动逻辑等等,各方面学习也是相互联系,一并发展的。其实不需要讲太多大道理,仔细想想也能理解,为什么学术型和体验型教育对幼儿的影响不一样:前者立竿见影,后者根基深厚。
你如何和孩子说话,说多少话,将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今天整理了几篇之前发过的关于“如何和孩子展开对话”的文章,希望能帮到你。祝你和孩子有更多有爱的情感交流,为孩子的情商、阅读和写作能力打下基础。
————————————
我想没有人会质疑“会讲故事”,是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技能。它不仅仅是一项语言技能,更是我们向他人剖白自己、阐述价值观、传递感情的手段。善于讲故事是的孩子,在学校里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都更有优势。等到成年以后,会讲故事的人在很多情景下都更具魅力。
这篇文章,我想用妞妞的经历,来阐述学龄前孩子(0~3岁)如何发展讲故事的技能,而我们又能做什么。
有一天外婆在给妞妞梳头的时候,看到她眉间有一个不明显的疤,“这里是什么?”外婆琢磨着,正在仔细看,妞妞就跟外婆说:我小时候,碰到了,在,在,在那里(想要指向一个地方,找了一圈),流血……然后,然后……(转向我,想让我帮忙解释),就有疤了。
当时她才两岁多,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跟别人分享她的故事了。
其实她是想给外婆说这样一件事:妞妞刚刚会走路的时候,踉踉跄跄摔倒了,磕到了家里的一个小台阶上,流了血。当时妞妞哭得震天响,真是把我心疼坏了。我很担心会破相,马上电话妞爸回家。直到妞爸回来,妞妞都还在哭,我们带她去看了医生。妞妞得到一个气球和盖了满手的印章,破涕为笑,回来的路上,吃了她人生的第一个甜筒冰淇淋。后来妞妞的眉毛里留了一个不明显的小凹痕。
这件事给家人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妞妞也知道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我给她讲过很多次,希望她跑跑跳跳时不要太急,不要横冲直撞。对妞妞来说,这件事比其他故事更有意思,因为她是故事的主角。虽然不到三岁的她还不能独自讲述整个故事,但她的叙事方式:“我小时候,碰到了……”准确地阐明了故事的时间和主角。
讲故事或许是人类总结经验最好的方式。而叙事思维是学习和表达我们所了解的自己和别人的事情的最佳表现形式。故事不仅仅是我们曾经历的事情,故事的内容和讲故事的过程都包含了关于我们家庭关系和情感的重要信息。
在生命最初的3年时光里,我们的语言功能是怎样为之后的各种技能打下基础的呢?
游戏与叙事
妞妞在两岁左右就特别喜欢假扮妈妈照顾她的“小宝宝”,在有了弟弟后,更是乐此不疲地玩“妈妈带宝宝”的游戏。
她非常懂弟弟的需求。弟弟哭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情况,妞妞会对我说,他想妈妈了,他要喝奶了,他拉粑粑了,他要妈妈抱了……比如,她可能会先拥抱,并拍拍弟弟说,“宝宝不哭不哭,没事没事,姐姐在这里呢。”稍等一下,她转向我喊起来,“他肯定是想妈妈了!妈妈,你快给弟弟喝奶!”她又拍拍弟弟,“喝了奶,就不哭了。”
语法结构的习得贯穿于幼儿的早期生活和游戏中,讲故事的技巧也同样存在于孩子的游戏过程中:
22个月的小妞在图书馆的阅读区看到一条字母毛毛虫,她抱起它说:“毛毛虫摔倒了,可怜的毛毛虫,吹吹……你的妈妈呢?”她把毛毛虫带到桌子旁,又变身毛毛虫的“妈妈”,亲了它一下,拍拍它的头说,“不怕不怕,妈妈在这里”。
虽然这个故事并不丰富饱满,但叙事要素都很完整——妞妞描述并作出了一系列的动作,围绕有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她的故事中有人物、情感和结局。
而那些没有直接将游戏内容讲出来的孩子则会用肢体动作来叙事。
从一岁多开始,在大人的陪伴下,孩子们就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大人或大孩子会主动承担起用语言描述游戏内容的责任。
比如,妞爸和一岁多的妞妞一起玩动力沙,在妞妞移动玩具大象的过程中,爸爸说,“你看,这头大象想要爬到这座金字塔顶,爬啊爬,爬不动了,它饿了。我们做点什么给它吃呢?”
与他人一起回忆
学龄前孩子掌握叙事方法的另一重要途径是与父母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
如同游戏一样,孩子和成人共同回忆、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是另一种语言互动形式,但他们需要大人来帮他们唤起过去,然后才能进一步思考、构思、回忆,最终顺利地叙述出过去的事情。
其实最早从婴儿期开始,父母就已开始经常告诉孩子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比如,我会经常翻着手机里的照片或者视频给妞妞讲之前发生的事:妞妞在海边的草地上学小鸟飞,是不是很好玩?爸爸的腿摔伤了,杵着拐杖跟妞妞一起追鸟。妞妞捡了一片枯叶,把叶柄放到嘴里动来动去,逗爸爸开心,是不是?
讲的时候,妞妞也会被那个画面逗乐。
如果是看视频,就更好玩了:
“妞妞和爸爸妈妈还有小麦狗去公园玩,妞妞想要摸小麦狗的尾巴,小麦狗不让妞妞摸。”
“爸爸把麦狗按住,好让妞妞摸摸它,结果小狗还是跑掉了。”
“终于,妞妞逮住机会,抓住狗尾巴啦,哈哈哈哈。”
“你还记得那天散步回来,太热了,我们去吃甜筒吗?妞妞舔甜筒时,冰淇淋弄到下巴上了,用舌头舔啊舔,太搞笑了,是不是?”
和孩子共同回忆过去,其实是在告诉孩子,和爸爸一起在草地上跑,学小鸟飞,叼着树叶玩,一起吃冰淇淋,这些是有趣、有价值又令人开心的回忆。
妞妞指着我手机上她的照片说,
“这是妞妞~妈妈捡了一朵花……
妞妞还戴着花呢”。
和孩子谈论他们小时候的事情,不仅是为了回忆,这也是父母和孩子建立和保持亲密关系的方式之一。当我在跟妞妞说我们去海边玩的情景,其实也传递了一个信息:这些事情是值得回忆的。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和孩子的合作回忆模式也会发生变化,父母的提示会越来越少,孩子们则会讲得越来越多。
第一阶段
从婴儿期开始,孩子对父母说话的情景就已经有很大的兴趣,他们会一边盯着妈妈的脸听她讲故事,一边点点头,好奇的瞪着眼睛,或是重复妈妈的话,对故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促使母亲继续讲下去。
他们还能捕捉到故事中的情感交流,有时甚至能够在一个听了许多遍的故事中预测到接下来的情感变化。
爸爸妈妈们应该都注意过这个有趣的现象,小宝宝们总是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听同样的故事。
其实,这一点从认知和情感的角度来看并不难理解——就像我女儿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听她走路走不稳,眉间摔伤的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不仅充满了戏剧性的惊吓和惊喜,还让她有机会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并掌握讲故事的技巧。
第二阶段
稍大一点后,孩子们开始参与到添加故事元素之中,承担起更多叙事者的责任。
比如,我对三岁左右的妞妞说:“妞妞,去海边是不是很有趣?”
妞妞点了点头,笑着说:“是”。
我继续说:“你喜欢玩水对不对?像小猪佩奇一样,在海边踩水花,一点都不害怕,是不是?”
妞妞说,“我说‘哇’。”
我回答说:“是呀。你跳进去后发现水很冷,喊了一声‘哇!’有一点冰呢。”
妞妞补充说到:“还有小鱼呢。”
我继续她的话说:“是呀,有一群小鱼,小鱼好可爱呀,是不是?我们想抓一条,但它们游得太快了。”
我和妞妞轮流继续这个故事。虽然像妞妞这么大的孩子还不能独自组织一个故事、无法用准确的时间、地点和语法表达出一个故事,但她已经开始帮助大人一起回忆和描述,增添细节信息和不同的视角,和大人共同讲述之前发生的事情了。
妞妞在三岁时,她终于可以在我的提问下,复述一些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
有天晚上睡前和她聊天,她说,“我是妞妞妹妹。”我就问她,“你是谁的妞妞妹妹啊?”她说,“哥哥”。我就问,“哥哥叫什么名字呢?”妞妞说,“嗯……我不知道。”我说,“那明天问问哥哥吧,你就说,我叫妞妞,你叫什么名字呢?”。
妞说:“哥哥明天就说,我叫辰辰”。我忍不住笑了。妞接着说,“我喜欢辰辰……还有糖糖。%¥%#
不想一起玩的,他想拿我的玩具。他不是我的好朋友。”第三阶段
三岁的孩子就差不多可以自己讲述整个故事了,有的孩子更早,两岁,他们甚至能够为父母的故事补充一些父母不知道的细节。
不过大多数一岁半到三岁大的孩子依然需要依赖对话伙伴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再大一点的孩子则更喜欢自己独立地讲述故事。三岁的孩子已经明白了讲故事意味着什么,故事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比如,三岁半的妞说,“我来讲故事,我来讲故事!小兔兔和妈妈去爬山,他们遇到一只猴子,猴子跳起来,小兔兔摔倒了,它的哭了。呜呜呜。妈妈带她去看医生。医生就给小兔兔贴上邦迪,就不痛了。”
通常像妞妞这么大的孩子的故事中往往会有他认识的人或经历过的事。比如,在这个故事里,有她最近去住的宾馆里的玩具,我和她一起玩了假扮兔妈妈和下兔子,躲避大灰狼的游戏。她还和爸爸、外公去爬峨眉山,看到了猴子。有一个猴子跳起来咧着嘴,她看到猴子把一个孩子吓哭了。妞妞把一些事情编织在了一起,还加了一个结局——医院(结局部分完全是虚构的)。但这个故事表明,三岁半的妞妞能够理解一个故事中的社交、语言和认知要求。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在陈述能力发展的第二阶段,孩子们开始真正地与父母谈论过去发生的事,而不是完全依赖父母完成对整个故事的陈述。此时的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经验表达方法。通常对于三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如果他们想要讲述一件过去的事,而爸爸妈妈不记得,或是没能配合他们完成对整件事的陈述,他们就会感到非常沮丧和烦躁。
既然每个家庭中讲故事的频率、目的和风格都各不相同,那么父母和孩子讲故事的个体差异一般都有哪些呢?
回忆型和实用型
有些父母和孩子谈论过去的频率会更高,他们会和孩子分享更多过去的事情,还会和孩子一起讨论其中的细节,他们经常性地会轮流描述曾一起做过的事情。
我想我自己就属于这种类型。昨天发生的一件事情:
妞妞指着桌上花瓶里的一朵花。我说:“花花是不是很可爱?上次我们是不是一起去摘野花了?我们一起去公园玩,草地湿湿的,你想把鞋脱下来。你还记不记我们发现了什么?”
“Ladybird!(瓢虫)”
“对呀。Ladybird好可爱是不是?我们捡了一根小木棍给Ladybird搭了一座桥,它爬了上来,爬到另外一端,没有路了!怎么办?它张开翅膀,飞走了,是不是?”
而妞妞会聚精会神地盯着我,听我分享这段经历。
另一种类型的父母则很少和孩子一起回忆过去,他们更倾向于和孩子一起轮流讲述短篇故事,但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