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看世界我们为什么坚信长寿科技弊远

事情从一位科技专家的观点说起。

科技特训营的主讲王煜全老师常年研究和投资科技企业,十分肯定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地推动作用,并喜欢对先进科技的应用场景进行预测。近期,他于自己的在线讲座里对人类未来的健康管理蓝图做出了构想。我们引用了他的观点并略加润色和调整口误,但与原意没有区别。

1.专家称科长寿技将使很多人能够长命百岁

首先,他询问了在线听课的人:请大家在群里留言,假设你希望能够长命百岁,而且暂时也没有什么致死性疾病,也还没有高血压、心脏病的病史,身体基本健康。现在有一家健康管理机构称能让你长命百岁,你愿意每月(不能间断无法退还)付多少钱?

群友们立马说出了自己的意愿:元、元、30元、19元、0元、元,还有人说愿意支付自己每月收入的20%。

“好,假设健康管理机构跟大家以某个费用达成了共识,开始为大家提供服务。”王煜全老师说道,“接下去干什么呢?为了让你能够长命百岁,健康管理机构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测量你有关的N多项东西,比如你的日常生理指标中心电、心率、脉搏、血压、体温等。这样可以保障你不要得慢性病,不要出现亚健康。”听众也大多有些概念,这就是如今正在快速发展的可穿戴设备,能够持续地监测人体许多生理指标。

王煜全老师继续说:“光监测日常生理指标还不够。第二件事情,你还要用一些可以吃的新科技产品。比如胃酸胶囊,它吞服到胃里可以测量胃酸浓度,以确定是否反酸了。如果反酸了说明你可能存在焦虑问题,如果有焦虑就得调整生活方式。”听起来确实也高级,也很有道理。“除此之外,斯坦福大学正在研究的健康科技可以测量你身体的炎症指标(有炎症会导致体温轻微上升),这项研究表明炎症指标可以比较精准地预测你的未来寿命,也就是说你未来想要长寿,你就得控制你的炎症水平。这也是一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不要过亚健康的生活,才能稳定炎症水平。”

“上述讲的两件事情都属于持续监测,还有第三件事要做,就是预防突发的致死性疾病。比如癌症,平时很难觉察得到,一发现就晚期或者离死亡很近。所以平时就应该做好癌症早筛,提前发现提前治疗,大多数时候能治。”王煜全老师还在继续给大家描绘有用的长寿科技,“还有,人体本身有很多易损件,比如膝关节、视网膜等,为了能够长命百岁,等你老了但这些易损件坏了,今后也要有治疗和更换手段。”

王煜全老师最后总结:“所以,上面这些事情做到位了,大体就能实现长寿。健康管理机构拿着你按月缴纳的费用,就需要给你提供这些健康监测和管理服务,它们需要不停的去市面上整合大量的先进健康科技,为你提供健康服务,尽可能确保你长命百岁。”

2.我们相信长寿科技会带领人们活到岁

王煜全老师说的对不对?注意,我们觉得一点没错。因为他设定的前提是:活到一百岁。

只要我们的目标是活到一百岁,利用科技是非常合理且高效的选择。有非常坚实的数据表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类寿命具有延长作用。比如,有历史学家总结从古至今人类的平均寿命[1](注:仅供参考,没有考究数据真实性),明显可以看到,如今人类的平均寿命远大于古时候。

就算只看现代化以来,也能发现预期寿命逐年上涨。年之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快速上升,年已经达到67.77岁,年更是达到75岁左右,如今仍在继续增长[2]。

这一成果除了与中国社会如今相对稳定,以及食物不再如过去匮乏外,与医疗技术的发展,比如疫苗、抗生素、手术、基因治疗等密不可分。因此,也可以相信,按照如今这样发展下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大概率会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寿命。大多数人活到一百岁并不是天方夜谭。

3.但我们还是认为长寿科技对人类弊远大于利

请注意,长寿科技对人类弊“远大于”利。也就是说,我们的观点是:如果可以,我们不应去发展这些能让我们活到岁的长寿科技。难道我们不想活到岁?谁不想呢?但要看看下面的原因。

表层原因:你活着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终身考试

活得长活得好,这可能是长寿科技吸引你买单的广告语,就如泡面包装袋一样华而不实。它会让你活得长,但至于活得好,可能就无法得偿所愿了。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专家描绘的活到岁所需要满足的条件,像不像一个想要努力考高分的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功课?

你需要努力工作以确保能按月缴纳服务费直至终身,而工作大多数时候总让你不顺心。你需要时刻穿戴或使用多个设备,包括戒指、手表、衣服、鞋子、眼镜、枕头、床垫、马桶和镜子,让每一项生理信息都受到监测。你需要授权医生对你身体每一个毛细血管进行监控,你得谨慎干一些让你的生理水平波动的“坏”事。你需要吃各种各样的健康营养食品,除了益生菌之类外,各种纳米胶囊足以让你饱餐一顿。每周你需要花费固定的时间与医生交流,特别是当他们发现你存在某些疾病前兆时,并寄希望医生或人工智能系统不要错误解读你的正常生理波动。医生肯定会告诉你保持好的睡眠、健康的食物、积极的运动,因此你要对自己的睡眠质量、食物成分和运动频率进行监控。他们会对你身体的每一项指标进行打分,按月给你做综合评分,并告诉你应该做怎样的改进以提高分数。在你岁时,将完成终极答卷。

最后,你的焦虑情绪才是一个棘手的东西。它是健康的隐形杀手,阻碍医生完成让你达到岁的宏伟目标。因此他们一定会建议你控制焦虑。但你细想一下,如今让你头疼不已的工作、房子、车子、孩子已经占据了生活大部分时间,以后还要为了应付持续终生的健康考试而烦忙伤神,紧绷的神经哪还有放松的时间?

从前,马克思提出机器异化于人。现在,人变成了伺候机器的仆人。未来,人反而变成了机器,你身上所有零部件的工作情况都将被监视,而另一群人(或许到时候已经变成了人工智能)负责操作、调整和修理你。

你终将在这一宏伟目标中迷失,从而问出那句经典: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深层原因:长寿科技只会让人类陷入更深的泥淖

我们也可以替王煜全老师圆个场。比如:想要获得就必须有付出,现在的长寿科技还不够完善,未来改进后会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科技的好处。比如穿戴设备会更加轻巧、操作也会更加便利,胃酸胶囊会和美味早餐融合在一起,人工智能也会减少疾病误判。没错,这是极有可能的,这也是我们同样认同长寿科技大概率会使得更多人实现长寿的原因。

但是科技再怎么发达,决定你健康的核心内容“食物、空气、精神、运动、睡眠”没有一个不因科技和社会发展而变得越来越糟的。想用制造问题的方法,反过来解决问题,大概率是行不通的,或者说难度是极大的。长命百岁可以,只不过你究竟活得开不开心,那就另说了。

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早已用“递弱代偿”存在论模型,对人类科技发展的趋势做了定性判断:科技是一把单刃剑,只砍掉人类的生存指数。

科技只是人类自身存在度不可遏制的自行下跌而不得不代偿出来的一种能力。它能暂时性维持人类在复杂世界中生存。这就是长寿科技有效的根本原因。它可以使得人类在步步致密紧迫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保持个体生命得以稳定延长,用于为人类整体接下去的求存做贡献。比如有更晚的退休年龄以保障有充足劳动力为社会做贡献,努力工作和创新以提高人类发现新求存模式的发现几率。

科技只是人类自身存在度不可遏制的自行下跌而不得不代偿出来的一种能力。它虽然能够补偿业已下跌的存在度以达到存在阈,不至于让人类立即失存,但无法逆转存在度下跌的事实。而存在度才是决定人类乃至万物的存在时间长短、存在空间大小、存在质量高低、依存条件多寡、演变速率快慢的核心。存在度下降,意味着可存在时间变短、可存在空间缩小、可存在质量变低、需依存条件变多、演变速度变快。这一切都与人类现实情况对应:

(1)适宜我们生存的空间随着自然环境恶化已经越来越小。气候变化导致陆地变小、沙漠增多、气温升高、空气质量恶化。同时,国家间和社会内矛盾日益激烈,如果照此下去,严重的自然灾害、核武器和生化武器,极有可能导致人类大规模的死伤甚至灭绝。

(2)我们正常生活所依赖的条件越来越多。电、车、房、手机、空调、杂交水稻等都成了必需品。现在我们在超市或市场玲琅满目的商品,把屠宰场隐藏到无影无踪。想想如果没有了超市,让人们去屠宰场买肉,几个人能受得了?我们要保持正常生活所依赖的条件十分庞大,这在上百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当然现如今的人觉察不到,因为已经习以为常了。郑州水灾没电,无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hexinga.com/zyjh/1502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