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新生儿、婴儿正常脑发育指数测量
一、新生儿、婴儿正常脑发育指数测量
1、脑室指数:前角指数和尾状核指数最可靠,是判定脑室大小的依据。
2、新生儿存在透明隔腔是正常的。侧脑室前角形态在新生儿期以蜡烛台形为主,婴儿期以Y形为主。
3、脑外间隙在3-6个月时最宽,脑外间隙分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以前者为主。
二、测量部位与方法:
1、侧脑室前角指数:侧脑室前角最外端间距离(F)和同一层面的大脑横径(F‘)之比
2、侧脑室体部指数:侧脑室体部外缘最小径(D)和同一层面大脑横径(D’)之比
3、尾状核指数:尾状核头部的侧脑室间距离(C)和同一层面的大脑横径(C‘)之比
4、Evan指数:侧脑室前角最外端间距离(F)和同一层面大脑最大横径(W)之比
5、透明隔腔的形态:两前角间透明隔腔呈前宽后窄的梯形或三角形及裂隙状
6、前角形态:
Y形:透明隔腔闭合后,两侧脑室前角向前外伸展。
蜡烛台形:Y形的侧脑室前角及透明隔腔共同形成的蜡烛台状。
平行形:两侧脑室前角未向外伸展而呈平行状。
7、脑外间隙的测量:额叶前方的脑外间隙宽度(侧脑室前角层面),颞极前方的脑外间隙宽度,外侧裂的宽度,两额叶间纵裂中点间的宽度(在前角层面测量)
目前,CT和MRI对新生儿及婴儿脑发育期脑室及脑外间隙的大小随月龄变化的描述均不充分。
脑室系统在新生儿较小,呈裂隙状,1岁后略大,1岁内变化较大。此过程中灰、白质分辨的变化和髓鞘的形成,脑室及脑外间隙大小变化,对理解脑发育,鉴别脑发育异常、脑萎缩、脑脊液循环异常所致的脑积水、脑外积液、HIE有重要意义。
三、脑室形态随年龄的变化:
除尾状核指数外,侧脑室前角指数、侧脑室体部指数、Evan指数脑室在新生儿是最小的,随月龄逐渐增大。
尾状核指数从出生到6个月逐渐增加,以后逐渐减小,到1.5-2岁。
在新生儿指数中,以尾状核指数最可靠,大于0.23考虑脑室扩大。
透明隔腔出生时常存在,均未超过10mm,且逐渐闭合,从后向前,由长方形到倒三角形到裂隙状。
当超过10mm为脑异常发育的标志。
四、发育期脑外间隙的形态变化:
包括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当硬膜下腔扩大时,可将其与蛛网膜下腔分开,使脑外间隙表现为两层结构,内为蛛网膜下腔,外为硬膜下腔。
新生儿到6个月,额叶及颞极前方蛛网膜下腔逐渐增宽,然后缩小。
额叶前方脑外间隙最大为6mm,颞叶前方为9mm,超过提示脑外间隙异常增宽。
正常新生儿脑外间隙宽度为4mm,1岁内蛛网膜下腔超过8mm,1岁时超过4mm为扩大。
脑室大小应以前角指数和尾状核指数为依据,超过正常范围考虑脑室扩大。脑外间隙在3-6个月期间最宽。
版权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