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设计:病例报告
目的:评估使用颈前路器械一期行前路清创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髓炎的临床效果。
研究背景总结:少有既往报道
方法:共24例颈椎脊髓炎患者接受了治疗。11例男性,13例女性,平均年龄53.3岁(42-63),17例病人在确诊时已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手术治疗包括前路清创及钛笼钛板融合内固定术。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52个月。无一例植入物失败。所有病人均实现了较好的骨性融合且截至到最后一次随访无感染复发迹象。疼痛等级、实验室化验及神经系统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结论:使用颈前路器械一期行前路清创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髓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未出现因内植物存在而发生的骨髓炎复发及持续的感染。
讨论:
椎体脊髓炎在出现难治性疼痛,神经功能缺损,硬膜外脓肿,脊柱不稳,或进展性畸形的病例中行手术治疗是必要的。有一系列手术治疗的方案,包括一期还是二期手术,前路或后路手术,固定或不固定。
争议还是集中在一期治疗或二期治疗。Fukuta等报告了8例化脓性或结核性脊髓炎病例,行二期治疗。他的手术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期治疗使用后路手术无法触及位于前方的感染区域,临床效果尚可但出现2例后路伤口感染病例,所以结论是对于基础条件差的病人行二期治疗可以缩短单次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并且更加安全。同时Korovessis等报道了17例病例,包括颈椎和腰椎化脓性脊髓炎行一期前路清创及后路内固定术,尽管出现了前路相关的伤口感染后的腹部疝气,但全部病例没有复发的感染,整体预后良好。此外,Safran等报道了10例腰椎脊髓炎病例行一期前路清创后路固定,认为此方式对于控制感染以及保持稳定安全有效,并且相比二期手术,降低了并发症风险,缩短了住院时间,病人可早期下床活动。
椎体的扩大清创常常造成脊柱不稳定,前路锥体稳定性重建的金标准是使用自体骨移植。大块自体骨的获得方式有限且易出现移植部并发症。替代方案是是钛笼,最近有一些用cage做椎体重建治疗椎体脊髓炎的报道,结果显示钛笼不会增加复发或持续感染的风险,还有研究比较了自体髂骨和钛笼的临床和影像学,其结果无明显差异。钛笼的使用已经广泛用于胸腰段,但对于颈椎脊髓炎的报道还不多。
有人联合了后路固定手术以及前路清创融合手术,此技术的优点包括更好的侧弯矫形,早期病人下床活动,没有感染复发等。也有学者研究了前路清创融合前路固定治疗胸腰段脊髓炎病例,结果显示所有病例感染治愈且没有复发。单纯前路手术的其他优点还包括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
在感染的活动期是否行内固定术仍是一个临床上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内置物作为外来异物会干扰感染的消除。Shad报道了4例无症状患者,其于1年后取出内固定物后在内固定螺钉处检出了细菌生长。培养出的细菌与首次清创时的细菌种类不同,提示可能存在继发感染。但此结论可能并不可信。我们还是认为前路手术不仅帮助骨性融合并且改善了感染控制水平。
图片1:一位53岁女性伴有颈痛和神经系统缺损,术前矢状位T2像MRI显示C6-7间盘高信号及硬膜脓肿(A)。术后侧位平片示钛笼在位(B)。冠状位显示骨性融合(C)。
图2:50岁男性,颈痛及神经功能缺损,术前平片示C4-5椎间隙破坏性改变(A)术前矢状位T2像MRI显示C4-5椎间隙高信号(B)术后侧位平片示钛笼在位(C)。
图3:44岁女性,颈痛,无神经系统缺损,矢状位CT显示C6椎体骨质破坏(A)术后矢状位T2像MRI显示C6椎体高信号(B)术后侧位平片示钛笼在位(C)
表2:疼痛等级,神经功能和随访时间
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5,术后平均分下降为2.8,在最后一次随访中下降至1.2。术前神经功能缺损的病例有17例,6例为ASIA分级C级,7例为ASIA评分D级。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有9例,在最终的随访结果里神经功能改善的病例有14例。
来源:宣武神经脊柱资讯
原文发表:SPINE,15August,Vol.41-Issue16:p–
版权申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