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继景教授年7月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回国,全职加盟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庞教授带领其团队一直从事视网膜遗传性疾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负责并参与了多个基因治疗的临床前期及临床试验项目。在RetinaChina大会上,庞继景教授接受了《国际眼科时讯》的专访,就首个FDA获批的基因治疗药物Luxturna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关讲解。
基因治疗方面的新研究进展
庞教授介绍说,在过去的半年里,基因治疗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眼科基因治疗药物Luxturna已被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另外,包括视网膜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已有更多的基因治疗项目陆续进入了三期临床试验。这都是基因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采用基因治疗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基因治疗药物已被批准应用,但这并不代表没有风险存在。首先,是治疗的安全性。眼科视网膜疾病多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视细胞有关,通过视网膜下腔注射才能转染、治疗这些细胞。视网膜下腔治疗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基因治疗药物本身造成的非细菌性炎症反应、抗原反应,载入基因不同表达蛋白及表达量的多少等等,这些都可以造成一些安全性方面的顾虑。其次,便是治疗的有效性。众所周知,LCA2基因治疗的疗效一般较好,但效果却并不完全相同。基因治疗对早期病例的效果较好,也就是在视细胞数量较多的时候疗效较好;但对晚期患者,也就是在视细胞数量较少的时候,其疗效能够持续的时间还需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明确。
基因治疗效果的评判标准
基因治疗的评判标准一般有以下两个:第一,就是患者在生活方面是否得到改善。譬如,患者原本在夜间不敢出门,基因治疗后可进行夜间活动,这是在视功能方面的改善。第二,从长远来看,患者的视细胞在基因治疗后是不是不再继续死亡,也就是其疗效是否能够持久,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安全性这个前提。我们要警惕是否有目前尚未考虑到的安全性问题,并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基因治疗在中国的治疗前景
中国有其自身特点,基因治疗的前景应该会比较好。但基因治疗的前提是基因检测。中国的基因检测开展的时间比较晚,有基因诊断的患者数量约为国外的几十分之一,较国外要落后大约十年的时间。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努力追赶。另外,中国基因治疗的临床前研发阶段还存在瓶颈。与国外相比,在动物实验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但在临床方面,中国医师应该是能够后来居上的。
Luxturna首次药物注射
年3月20医院在FDA批准后进行了首次Luxturna药物注射,这是一个里程碑。因为之前的药物注射都是临床试验性质的,而这次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治疗。该患者在一周左右时间内分别进行了双眼的药物注射,治疗费用85万美元。尽管当时的手术现场非常紧张,但还是成功完成注射。对其疗效,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阅读:
李筱荣教授回复:
Healaflow的折射率是1.33(和水一样),所以很难从眼内直接观察到其是否移动。
而目前术后主要并发症眼压升高,从此特点来分析,Healaflow可能会有移动。
尽管Healaflow随着代谢会有移动,例如部分流到房角,造成一过性的眼压升高,但是不会整体都被冲走,在裂孔表面还是会有覆盖。
RetinaChina丨孔源性网脱,李筱荣教授详解“27G玻切+Healaflow”手术要点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