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声声入耳畔,月华净白正中天。
北风在林漫絮语,南雁浮空深啼唤。
光阴荏苒不思老,山水眷恋又一年。
时念愚身多恩遇,唯将热血付眼前。
……
这些诗句出自大巴山深处一位
高位截瘫却站着读书的女孩之手
32岁的刘秀娟初中没毕业,但她酷爱阅读,她17岁高位截瘫,但她的大部分书籍却是站着看完的。
家里藏书余本,孔孟老庄、《黄帝内经》、《史记》、《资治通鉴》、《浮士德》、《忏悔录》、《尼采全集》、《杨绛散文》、《热爱生命》……从哲学、历史、文学到心理学、医学、音乐,古今中外门类繁多。
在小山村里“讨”书十多年后,秀娟决心开办一间爱心书屋,带动更多的人爱上阅读,过上“富足”的生活。
贫困村的爱心书屋
3月22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秀娟的家——巴中市平昌县镇龙镇万家村,这是当地的贫困村,距离县城有90多公里,从县城出发,得开两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才能到。如今村子里半数以上的村民都在外务工。
刚到村头,就看到一栋两层的木头土坯混合房立在公路旁。如今,秀娟一个人住在这里。爸爸、哥哥、姐姐和弟弟都在外务工,妈妈要喂养牲畜,住在十米之外的坡下老屋。
房子是用早年间的养蚕房改建的,由于没钱装修,二楼还是原来的土坯模样,只给一层的内墙抹了水泥,窗玻璃也没装,只蒙了一层白色塑料薄膜。但相比老屋,这里至少敞亮。
坡下的老屋是祖上留下的土坯房,竹编和泥糊的墙面已经发霉变黑,屋内不透光,阴暗潮湿,一下大雨,屋内还得用盆盆罐罐接着。为了秀娟的健康,去年5月,家人让她一个人搬进了新居。
下车时,秀娟正站在门口的康复器械前锻炼,她扎着马尾辫,扬起一张笑脸,快乐得像个中学生,很难相信这个姑娘已经32岁了。
她结束训练,紧握扶手,慢慢移动臀部,将身子挪回到轮椅上,然后用手将双腿抬放在脚踏板上,动作十分娴熟。
“我带你们到屋里看看。”她冲着我们又是一笑,转眼就进了房间。
这里既是她的卧室,也是爱心书屋。一块“秀娟爱心书屋”的粉色牌子就挂在门口。屋内陈设简单,除了床铺、电脑和电视,大部分空间都被书占据着,水泥墙边的一排书架,电视下的木板上,都摆满了书籍。
“这些书一半以上都是家人和朋友送的。”秀娟介绍道,早年没钱买书,村里和镇上也借不到,直到年,她才请求哥哥给她买了第一本书,多本书籍来之不易,但她决定把这些书都分享出来:
“我知道在山里借书有多难,所以特别希望能在村里经营一间书屋,无偿服务,让更多喜欢读书的人有地方借阅书籍。”
年5月搬进新屋后,秀娟便请来木匠做了书架,建起爱心书屋。现在,每到周末放假,村里的孩子就跑来向秀娟借书,《十万个为什么》、《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看着这些小弟弟、小妹妹喜欢读书,打心眼里高兴。”秀娟说,是书籍让她走出了漫长而又黑暗的日子。
被耽误的病情
在家里四个兄弟姐妹中,秀娟排行老三。由于家境贫寒,只有二哥念完了大学成了一名老师,大姐没读过书,很早就外出打工了,弟弟高考失利后也没继续念书,而她则在小学四年级辍学。
辍学后,秀娟就在家帮父母干农活。一日雨后她出门割猪草,但山路太滑不小心摔在了山坡上。“当时腰就顶在石头上,嘴里还吐了点血丝。”秀娟说,当时敷了跌打损伤药后疼痛逐渐缓解,就没有太在意。
为了补贴家用,14岁时,秀娟跟着亲戚远赴山西打工,在太原的一家暖气片厂打磨零件,“每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活累还得不到尊重。”一年后,她便揣着块钱回家了,“我是回来跟父母谈条件的,我告诉他们,我想读书。”
15岁时,秀娟走进了初中的大门。那是她最快乐的一段日子。
“我念书很用功,成绩能排在班上前十名。”然而,好景不长,从初二开始,秀娟就感到腰部隐隐作痛,去镇上的诊所治疗,医生说是结石,开了治结石的药,可是病情没有好转,医院看,医生也说是结石。
初三上学期考试结束,秀娟痛到走不动路了,父母医院检查,照了CT才发现是脊髓病变,而根源竟是多年前的那次摔伤。“医生说当时骨裂了,后来引起了脊髓发炎化脓,造成了结核性脊髓炎。”虽然手术的成功率很低,但一家人不愿意放弃希望,东奔西走磕头求人,总算凑够了3万元的手术费。
然而,秀娟的一双腿没能挽救回来,手术后,她的双腿丧失知觉。回忆当年,秀娟的妈妈王秀兰仍然忍不住失声痛哭,“孩子,什么都是妈妈的错。”
“妈妈,我不想活了”
年出院回家后,花季少女的青春就被束缚在一张床上,家里买不起轮椅,甚至连把可以靠背的椅子也没有,秀娟只能整日望着昏暗的房顶以泪洗面,日子久了还生了褥疮。
“那时吃喝拉撒都要家人照顾,上厕所全靠妈妈抱。”秀娟的妈妈王秀兰今年已经65岁,她身材瘦弱,个头只有1米5左右,体重不足90斤。
生活度日如年,黑暗的日子何时是个头?
消极、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秀娟变得自暴自弃,不吃饭,还发脾气,“我当时就觉得活着毫无价值,我就跟妈妈说,我不想活了。”王秀兰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安慰女儿,母女俩就抱在一起哭。
再大的风暴也有停歇的时候。
年的一个夏夜,雷雨交加,王秀兰抱着女儿上厕所时一不小心踩滑了,眼看着妈妈就要摔在石坎上,秀娟赶紧拿手护住妈妈的后脑勺,“如果当时没有护住,后果不堪设想。”秀娟说,那次意外对自己的触动很大,“妈妈白天要干农活,晚上还要照顾我,我不能再消极下去,拖累家人。”
为了让女儿重新站起来,王秀兰想了很多土办法。用家里的木板制成夹板绑在女儿的腿上,然后在两根柱子间横着绑起两根竹竿,秀娟每天就拉着竹竿强行站立6小时以上,进行康复锻炼。“刚开始腿完全使不上劲儿,每天就咬牙坚持,嘴皮常常被咬出血。”秀娟说。
年,镇龙中学的一名老师给秀娟送了一辆轮椅,从此秀娟能够靠着自己的力量在院子里活动了。她还有一把火钳,那是她的“加长臂”,坐在轮椅上就能够得着稍远的物品。现在,梳头洗脸,穿衣穿鞋,煮饭扫地、栽花种菜……这些都不在话下,“我感到自己有了一点点用处,妈妈干活回来,还能吃上我煮的热饭。”
年复一年的康复锻炼也起了效果,秀娟的右腿逐渐恢复知觉。年,不愿放弃希望的家人带着秀娟医院。“医生说我的脊柱内侧面长出了一根头发丝般的脊髓神经,所以右腿能感知到冷热疼痛。”但遗憾的是,时间拖得太久,要想恢复行走不太可能了。
一封7页的长信
孤独的日子里,秀娟特别渴望读书,她拜托爸妈去村里、去镇上借,可是都借不到。直到年家里还清债务时,她给在南充教书的哥哥写了一封七页的长信,请求哥哥给她寄些书来。
这封信让远在他乡的哥哥既心酸又愧疚,他花了多块给妹妹寄回了一口袋书,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中医书籍……
秀娟一本本啃读,由于不能久坐,她就利用平时康复锻炼的时间看书,她的站立架前搭了一个书台子,书本就放在上面,一边锻炼,一边看书。
秀娟生活俭朴,她常常把省下来的钱用来买书。她说,衣服破了可以缝补,吃更简单,“一日三餐喜粗粮,最爱清欢菜蔬香,吃饭不必要格外花费。”
母亲说她:“书能当饭吃吗?”她笑笑:“是的。”
她在QQ空间里这样写道,“即使我们终其一生平凡低微、默默于芸芸之中,也能够借助于书中的光明指引,在不拘一格的现实生活中趋向温暖一面,始终向阳,于平凡中去体验发现简朴的价值和意义,从中获得饱满的生命力。相信虽处平平淡淡中,也能很充实满足,让人生日益丰盈饱满。”
知道她爱书,近年来,残联、学校、医院、作协、城管等单位的朋友去看望她时,总会给她带几本书。
书籍改变了秀娟。现在,她的脸上常常挂着笑容。“三年来虽然阅读的书籍不多,但从书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心灵给养,尤其是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在心中有了一座永不沉没的小岛屿。”秀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