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脊膜外间隙是衬于椎管内面的骨膜、连接椎骨的各条韧带与硬脊膜之间的腔隙。硬脊膜、蛛网膜包绕着从枕骨大孔到圆锥末端的全长脊髓和脊神经根。在成年人,脊髓和脊神经根一直延伸到S2水平。硬脊膜外间隙向下延续为骶管,向外侧与椎旁组织和椎旁间隙相连。椎旁间隙由48个椎间孔构成,是脊神经离开椎管的出口。临床上将脊椎部位硬膜外腔分为前间隙、后间隙、侧间隙及侧隐窝。
1前间隙(腹侧间隙)
前间隙(腹侧间隙)位于椎体后纵韧带之后、两侧脊神经前根及脊髓前面,这一间隙很小,其间有脊髓前动脉。有的解剖结果认为,在硬膜外腔的前部,仅在两侧有腔隙,中部硬膜紧贴后纵韧带与椎体,并以疏松纤维组织与后纵韧带相连而无间隙。
前间隙是腰椎间盘突出后炎症较集中的部位,也是硬膜外阻滞时希望药物到达的部位,如注射胶原酶时最好将药物注射到此。前间隙内血管分布少,造影剂和药物也容易扩散。但前间隙较深,穿刺时易损伤神经、血管,甚至刺入蛛网膜下腔。
2后间隙
后间隙在黄韧带、椎骨膜与脊神经后根、脊髓后面之间。C3~C5较窄,T3以下渐宽,L2~L3最宽,间隙的外侧有脊髓后动脉,但近正中线处血管(包括静脉丛)分布较少。后间隙是硬膜外阻滞时注入药物的常用部位;其内血管分布少,利于做椎管内穿刺。
3侧间隙(根间隙)
侧间隙(根间隙)包括左右两侧,位于脊神经前根和后根之间。硬膜外阻滞中,侧间隙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它是药液扩散至椎间孔和前间隙的主要途径之一,包括吸收入血液循环及通透入神经组织,均是最快、最多的部位。临床上,穿刺侧间隙较容易,是临床广泛应用的穿刺部位。
4侧隐窝
侧隐窝是前间隙与侧间隙的交界部位,即椎管两侧的前侧角,也是椎管内当脊神经进入椎间孔之前逐渐变狭窄的部位。侧隐窝也指椎间孔内口至硬膜囊侧壁的腔隙,是神经根管的起始端,此处是许多病变时的炎症病灶区,将药物注射到此,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侧隐窝的穿刺技术较复杂,穿刺时易损伤神经、血管,甚至刺入蛛网膜下腔。侧隐窝也是硬膜外腔向神经根管的过渡部分,由于邻近椎间盘,在此处神经根最易受压和(或)发炎。经椎板外切迹或小关节内缘行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可使药物集中在病变部位,而常规进行后正中棘突间硬膜外腔穿刺,药物远离病变部位或仅有少量药物到达病变部位,所以穿刺侧隐窝注射的治疗效果好。新进路的骨性标志清楚、定点明确、进针角度和方向固定、可变范围小,穿刺成功率高,侧隐窝注药试验能进一步验证针尖的准确位置,故可免除X线的监视。
欢迎扫一扫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