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留学生的国考备考经验
两个月的时间
行测80+分
有可能吗?
让我们来看看他怎么说的吧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公考,从9月底开始准备到考试,满打满算也只有两个月的备考时间。在具体的知识点梳理方面,现在很多的经验帖和粉笔老师们的教导已经足够让大家花时间去消化了,所以这份经验分享帖,我主要想从一些比较“玄学”的地方入手,来谈谈我是怎么用两个月时间最大化努力成果的。”
了解自己的优势,勇敢放弃!
相信大家学高中历史都对这句话不陌生,我认为公考也好,其他任何考试也好,其核心都离不开这一句“认识你自己”。用我们老祖宗的话来说,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彼也就是了解公考,了解你报名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分数,这些东西相信大家了解地都非常透彻。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分数考的低,是因为对考试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不够扎实。当然,60+的同学和80+的同学,他们对考试的掌握程度当然完全不一样,但60+的同学和70+的同学却未必是由于这个原因。
而知己,举个例子吧,我在高中的时候数学很一般,但到高三之后却突然可以考了。因为我发现自己虽然学圆规曲线非常吃力,但其他知识点的题目并没有那么难,是完全可以拿得到的分数,而只要做对这些题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分数不低于分了。我有个同桌,高三之前数学也成绩平平,后来因为艺考还缺了好几个月的课,但同样靠这套先抓大头的办法很快从回校时的不及格考到了和我一样甚至比我高的分数。
公考也是一样的,对于一个当前分数没那么高的朋友来说,想要事无巨细地掌握所有的题目,不就是痴心妄想吗?做不出来数量关系题和需要花4分钟做出来,其实结果是一样的,因为考场上你不可能花4分钟去做一道数量关系。当然,数量关系大家都懂得“放弃”,那其实别的模块道理也是一样的,不仅仅是考场上“放弃”,平时备考也完全可以“放弃”。
我看过很多经验帖,第一步总是教大家先做一套真题,了解自己擅长和薄弱项,然后针对性地进行专项练习。
这的确非常非常重要,同时如果你实在时间有限,甚至可以减少某个擅长项目的初步学习时间。像我的逻辑推理,因为之前考过GMAT本身逻辑比较擅长,所以一开始没有专门去学,只是在比如说哪种情况支持或者质疑力度最大or最小这类问题上查了一下。我相信大家总会有自己更擅长的项目的,而且扬长总是比补短要容易。
也就是说,你必须要很清楚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并且不仅是在某个模块这样的大层面上,最好能细化到例如某个小的考点。以及要有大致的判断:这个缺口自己花多大的功夫可以补上,那个缺口则大一点,要更多的时间,另外有一些可能真的没办法补上。按照同等努力可以得到的效益来排名,依次去提高自己的水平。
end
上岸路上很艰辛
但你们很努力
快来领取0元领取
黑龙江省考上岸秘籍吧
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