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起病隐匿,常在另一只眼被遮盖时才被发现。患者常主诉视物模糊、中心暗点、视物变形。视力一般为0.2~0.6。
诊断要点:自从眼底相干光断层扫描(OCT)问世以来,黄斑孔诊断已无困难。当眼底镜检查发现黄斑区可疑破孔时行OCT扫描即可确定诊断。
病因:年Gass提出了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切线方向的牵拉是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的主要原因。该理论的提出,是基于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的比邻解剖关系得出,在人体的老龄过程中,由于玻璃体液化和发生玻璃体后脱离。使视网膜表面常残余部分玻璃体后皮质,由于这些残余后皮质中的玻璃体细胞发生增殖,在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表面形成平行于视网膜表面的牵张力,最初发生黄斑中心小凹脱离,继而发生中心凹脱离,最终形成黄斑全层裂孔。
分期:按照Gass分期一般分为四个期:Ⅰ期只有玻璃体对黄斑部分的牵引,黄斑部分正常生理凹陷已经没有了,拉平了。Ⅱ期就开始出现新月样的视网膜神经层的缺损,裂孔一般<μm。Ⅲ期开始形成全部圆形的整个的缺损,视网膜神经层的缺损形成完整的孔。但可以看到有类似假的孔盖在前面漂浮,有玻璃体牵引但没有完全形成玻璃体的后脱离。Ⅳ期裂孔完全形成,玻璃体形成后脱离。现在从手术角度来讲,都比较倾向于从Ⅱ期孔开始进行手术。
鉴别诊断:
1.病因鉴别:需除外特发性黄斑裂孔以外的致病原因,如外伤、炎症、高度近视、囊样黄斑水肿、眼底血管病、变性类疾病、日蚀性视网膜病变等导致的继发性黄斑水肿。
2.形态鉴别:应与另外2种玻璃体牵引性黄斑病变鉴别。
(1)特发性黄斑前膜:有时合并黄斑裂孔,眼底及OCT检查均可明确诊断。
(2)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常导致黄斑牵引变形、黄斑水肿,有时与黄斑裂孔同时存在。OCT检查可确诊。
(3)板层黄斑裂孔:OCT检查可明确黄斑裂孔是否为全层或板层。
(4)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常发生于高度近视,特发性黄斑裂孔常在黄斑裂孔周围出现孔源翘起的浅脱离晕,但极少发生真正意义的视网膜脱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