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宏,叶淑萍,王丽靖,刘丽萍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血管病。SAH是神经内科常见急症,占出血性卒中的20%,死亡率及致残率高;脑动脉瘤是其最常见的病因,占80%~90%。既往多采用外科开颅手术治疗动脉瘤,近年来采用脑血管造影后介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对我院3年来收治的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回顾性收集年7月-年8月神经内科收治的SAH早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查的例病例资料。
方法:例全部经急诊头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SAH,其中例发病72h内急行DSA检查,8例为1周内检查,所选病例Hunt/Hess分级均在3级以下;例均明确存在动脉瘤,位于脑底动脉环的例,多发动脉瘤(2个以上)4例。介入治疗组直接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未行介入组以药物治疗为主,即静脉滴注尼莫地平及抗纤溶止血剂,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药物治疗区别是介入治疗组不应用抗纤溶止血剂。全部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4周,随访患者在出血后6个月内是否发生死亡、再出血或者脑血管痉挛。
统计学方法: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的X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患者在6个月内是否出现死亡、再出血或者脑血管痉挛中任一结局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危险因素比较:介入治疗组65例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35~75岁;未行介入组55例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32~78岁(表1)。发生SAH的患者主要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等常见的卒中危险因素;未发现危险因素的患者有6例;伴有单一危险因素的30例;其余均存在2种以上危险因素。
两组预后因素比较:以出血后6个月内是否出现死亡、再出血、脑血管痉挛不良结局之一分为良好结局组和不良结局组。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未行介入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表2、表3)。
讨论
SAH是常见的急性出血性卒中,具有发病急、致死率及致残率高的特点,脑动脉瘤是主要的发病原因,本次研究除6例未找到危险因素外,均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结缔组织病、吸烟、饮酒等卒中危险因素,而且大多数存在2种以上危险因素,这说明它们在动脉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密切的相关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动脉瘤是由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或)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诱发的退行性血管性损伤所致,因此应重视控制和纠正危险因素。
本研究中患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55岁,与文献相符;这个年龄组正好处于壮年阶段,是家庭和社会极其重要的成员,因此如何改善SAH的预后,从而降低致残率、致死率是至关紧要的问题。本研究显示,发病年龄、合并危险因素多少等也对预后有一定影响,其中主要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本次研究中介入治疗组和未行介入组比较,通过早期DSA后尽快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再出血率以及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改善了预后,提高了生活质量。因此,早期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作为SAH急性期的首选。但是介入栓塞治疗手术费用高,对医院硬件设备及人员要求较高,这限制了其广泛开展。本研究不足之处是病例纳入不是随机选择,应进一步完善改进;另外没有把未做脑血管造影的病例纳入共同研究分析。
来源:中国卒中杂志,年第12卷第12期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好常见的白癜风发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