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及误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及误区

byliume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定义:指在围产期窒息缺氧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当缺氧为不完全时,大脑皮层矢状旁区及其下白质部分最易受损;如为急性完全缺氧,则丘脑及脑干部神经核为主要受损部位。

发病机制:、脑血流改变:缺氧缺血加重→脑血流重新分布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2、脑组织代谢改变:能量衰竭细胞膜上钠钾泵功能不足Ca2+通道开启异常氧自由基损伤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病因:

缺氧是核心,其中围生期窒息是最主要的病因。其他包括:出生后肺部疾患、心脏病变、严重失血或贫血

选择性易损区:足月儿:大脑矢状旁区脑组织

早产儿:脑室周围的白质区

临床诊断依据:.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

2.出生时有窒息,尤其是重度窒息。3.生后2小时内:意识障碍,如过度兴奋(肢体颤抖、睁眼时间长、凝视等)、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肢体肌张力改变,如张力减弱、松软;原始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过分活跃、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4.病情较重时可有惊厥或频繁发作惊厥,因脑水肿出现囟门张力增高。5.重症病例可出现脑干症状,如呼吸节律不齐、呼吸减慢、呼吸暂停等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应迟钝,甚至消失,部分患儿出现眼球震颤。6.HIE应注意与产伤性颅内出血区别,并需除外宫内感染性脑炎和中枢神经系统先天畸形。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和意义:影像检查目的是进一步明确HIE病变部位和范围,确定是否合并颅内出血和出血类型,动态系列检查对评估预后有一定意义。

由于生后病变继续进展,不同病程阶段影像检查所见不同:、通常生后3天内以脑水肿为主,也可检查有无颅内出血;2、如要检查脑实质缺氧缺血性损害及脑室内出血,则以生后4~0天检查为宜;3、3~4周后检查仍有病变存在,与预后关系较密切。

CT表现:

、两侧大脑半球片状或广泛性的低密度区;常见于额叶及侧脑室旁脑白质内。正常足月儿脑白质CT值在20以上,≤8为低密度。2、脑室周围灰白质界面模糊或消失,或灰白质密度反转。3、常伴有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常见。

HIE的CT分度:据CT检查脑白质低密度分布范围可分为轻、中、重3度:轻度:散在局灶低密度影分布2个脑叶内。中度:低密度影超过2个脑叶,白质灰质对比模糊。重度:弥漫性低密度影,灰质白质界限消失,但基底节、小脑尚有正常密度。中、重度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或脑实质出血。

低密度区的评价:、正常足月儿脑白质CT值在20Hu以上,小于8Hu确认为低密度。2、由于新生儿脑的含水量高及髓质化尚不完整;并且缺乏髓鞘形成。故足月儿的两额区及早产儿的侧脑室周围额部或枕部呈低密度灶为正常表现。3、由于脑水肿以脑室旁周围白质为主;脑干、丘脑、基底节区和小脑不易受累。故小脑、脑干、基底节和丘脑的密度相对增高,形成所谓的“反转征”及“白色小脑征”。4、足月儿在脑室周围呈弥漫性低密度区为一病理现象。足月儿出生后,低密度灶渐少,在4—8w(生后2月)额部低密度区消失。5、早产儿出生后,当实际胎龄达40w时,脑室周围仍呈弥漫性低密度区,亦属一种病理改变。

颅内出血的机理:

、缺氧→脑组织充血、水肿,脑血管壁透性增高→出血。2、缺氧→肝合成凝血因子发生障碍→加重出血。

CT诊断误区:()正常新生儿横窦和乙状窦可呈条状密度增高影,易误为枕部硬膜下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2)正常新生儿,直窦及纵裂池区(上矢状窦)CT可表现为线状略高密度区。当蛛血时,此区密度增高,宽度增加,且宽窄不一,可呈前宽后窄或前窄后宽及不规则形。其宽度≥5mm,可确诊为新生儿蛛血。(3)正常新生儿的上矢状窦区CT表现为三角形高密度,密度均、边缘锐利,且无张力。新生儿蛛血时,此区边缘欠规整及张力升高,且其中心区可呈略低密度改变,是由于此区有新鲜出血与局部静脉窦有密度差值所致,即:空三角征;此为诊断该区蛛血的重要征象。

头颅CT检查能清楚显示脑实质内低密度灶的部位、范围,判断是否合并颅内出血及脑室缩小与否,为临床正确诊断和评估提供了客观依据,故已作为有围产期窒息患儿的首选的检查手段。

CT虽可敏感的发现脑部病变(脑水肿),但由于胎儿颅内感染、胎儿水肿以及一些先天代谢缺陷病等都可出现类似的影像学改变。故仍需结合临床病史、血气等进行综合判断,方能减少误诊。

病变及误区一:

病变及误区二:

病变及误区三:

病变及误区四:

误区五:

更多内容请阅读原帖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好
怎么治愈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hexinga.com/zyyy/26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