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硕果饶,9月是收获的季节,国人眼科研究捷报频传硕果累累,从科研到临床,从眼前节到后节,可谓精彩纷呈包罗万千,尤其是在近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等热点问题及人工智能、基因检测等新技术方面有亮眼表现。下面随小编共睹他们的风采吧!
防控近视,迫在眉睫!
1北京地区初中生近半数出现近视豹纹状眼底!
InvestOphthalmolVisSci.IF3.
PMID: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吴立娟、北京市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医院对北京地区初中生眼底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豹纹状眼底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分别为48.1%和0.54,并且其严重程度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减少及近视发生的年龄相关。众所周知,豹纹状眼底可以发展为近视的眼底病变,包括漆裂纹和弥漫性萎缩,而我国近视发生率高,发病年龄低,形势严峻刻不容缓,该调查再次敲响近视防控的警钟。
2成人每1毫米眼轴增长都有病理性视网膜病变风险!InvestOphthalmolVisSci.IF3.
PMID:
温州医医院金子兵、俞阿勇、瞿佳教授等对我国名单纯性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发现在21岁以上的成年人群中,眼轴增长1毫米导致病理性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增高10.84%,而低视力风险(最佳矫正视力0.3)增高7.35%。此外,45位患者具有致病性基因突变,并发现20种新突变,其中SLC39A5,CCDC,BSG和P4HA2与眼轴增长有关,而ZNF,SCO2和LEPREL1与屈光间质有关。
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相关基因是儿童近视的易感位点JCellBiochem.IF3.
PMID:
医院眼科黄学林医院眼科康建芳团队进行了一项涉及名近视儿童和名非近视儿童的大型病例国人对照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的遗传变异与儿童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的易感性相关,其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在近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近视发病机理的认识。
4从血液代谢物中发现近视的血清特异性标志物
ExpEyeRes.IF2.
PMID:
哈尔滨医院代丽丽等独辟蹊径,利用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法寻找高度近视患者的特异性血清生物标志物,发现γ-谷氨酰酪氨酸和12-氧代20-三羟基-白三烯B4是近视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甜蜜的忧伤
都是“糖网”惹的祸
1抗VEGF治疗与糖代谢原来有如此紧密联系!
ActaOphthalmol.IF3.
PMID:30
医院眼科张晗医院眼科张同河等针对PDR患者研究球内注射康柏西普对其纤维血管膜中长非编码RNA(lncRNAs)和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抗VEGF治疗后,糖代谢尤其是糖异生途径的种lncRNAs发生变化,lncRNA/mRNA共表达差异在HIF-1,TNF-α和NOD样受体途径中较明显。这一发现探索到lncRNA与抗VEGF药物之间的关系,为PDR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房水代谢产物可预测糖网走向JPharmBiomedAnal.IF2.
PMID:
医院邹海东教授等通过检测糖网患者房水代谢产物,发现乳酸,琥珀酸酯,2-羟基丁酸酯,天冬酰胺,二甲胺,组氨酸,苏氨酸和谷氨酰胺在DR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作用。对糖尿病患者的进行房水代谢组学分析可能是预测DR发生和发展的可靠方法。
3糖网重不重问问肾功能就知道BMJOpen.IF2.
PMID:
医院眼科张良教授等通过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发现DR和DME的分期与肾功能呈正相关,而尿白蛋白/肌酐比的分期比肾小球滤过率的分期相关性更好。
4东莞地区糖网患病率横断面调查BMJOpen.IF2.
PMID:
医院广东省眼科研究所孟倩医院郭海科等通过对中国南方东莞农村地区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发现DR患病率为18.2%,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和临床上显著的黄斑水肿的患病率分别为2.8%和0.9%。男性、较高的学历、较长的糖尿病持续时间、较高的收缩压和糖基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
人工智能与基因检测
科技成就未来
1室内还是室外,AI帮你定位JTranslMed.IF4.
PMID:
上海市眼病防医院前面加个何鲜桂教授、许迅教授、邹海东教授等通过智能手表收集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确定并区分室外和室内环境,为研究环境风险因素在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途径。
2AI白内障管理平台,医生的好帮手BrJOphthalmol.IF3.
PMID: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团队建立人工智能(AI)平台,对各类型白内障进行协作管理,并探索出基于AI的医疗转诊模式,显示出强大的诊断性能和有效的医疗服务,值得临床推广。
3多光谱成像诊断DRRETINAIF3.
PMID: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高玲团队研究发现,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相比,多光谱成像(MSI)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确切吻合度为0.,两者在DR分级中一致性好,这表明MSI可能成为诊断和评估DR的新工具。
4人工智能揭秘青光眼对大脑白质的改变
BrainRes.IF2.
PMID:
医院眼科王宁利教授团队和放射科鲜军舫教授团队通力合作另辟蹊径,将弥散张量成像(DTI)和T1加权磁共振图像及人工智能算法运用于观察青光眼患者涉及视觉通路的大脑白质解剖学变化,大脑白质平均纤维数或可成为检测POAG中白质微观结构变化的生物标记。
5基因检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JCellularBiochemistryIF3.
PMID:
天津医科医院韩梅教授团队通过筛选FZD4,LRP5,TSPAN12和NDP四个候选基因,发现TSPAN12基因中的c.GA杂合突变预计会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中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改变,或许是ROP致病基因。
6基因检测——FEVRExpEyeRes.IF2.
PMID: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丁小燕团队研究了89例具有单侧或双侧视网膜褶皱的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患者,对其进行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研究,发现NDP,TSPAN12或KIF11突变的患者更有可能患有双侧对称且严重的FEVR。而具有LRP5和FZD4突变的患者更有可能为单侧且相对较温的病变。
7基因检测——牵牛花综合征Gene.IF2.
PMID:
复旦大医院徐建江团队研究发现精胺氧化酶中的杂合突变与前节发育不全及牵牛花综合征相关,首次明确了精胺氧化酶中有助于维持眼部健康发育的潜在关键位点,也许是将来进行基因治疗的潜在靶标。
8基因检测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大众是否支持?
MolecularGeneticsGenomicMedicineIF2.
PMID:31365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丁小燕团队对可能患有遗传性视网膜病变(IRD)的孩子父母进行访谈,了解其对基因检测的认识和态度,将近一半的父母支持基因检测,而五分之一的父母由于考虑到缺乏治疗益处而反对基因检测。此外,一半的父母担心遗传结果阳性可能对父母和孩子造成潜在的心理负担。
眼肿瘤——想说治你不容易
1SNS-抑制葡萄膜黑色素瘤肝转移
MolCancer.IF10.
PMID: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潘景轩团队使用NOD-SCID小鼠异种移植模型和NOG小鼠模型,发现SNS-抑制了小鼠RhoA基因转录,从而降低了RhoAGTPase活性,显着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进而抑制了细胞运动性和肝转移。SNS-或可成为治疗葡萄膜黑色素瘤肝转移的新手段。
2细胞核靶向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IntJMolSci.IF4.
PMID:
温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眼视光学院,纳米生物传感与成像实验室刘勇教授和linmimi教授等将常见的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C(MMC)共价连接到TAT官能化的石墨烯(TG),以形成靶向核的纳米药物MMC-TG。研究表明大多数MMC-TG纳米药物均以靶向方式递送至肿瘤性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其可能有希望成为用于临床的核靶标纳米药物。
3NEAT1促进视网膜母细胞瘤进展JCellBiochem.IF3.
PMID:
医院张辉等运用荧光素酶和RNA免疫沉淀(RIP)分析证实NEAT1可通过海绵化miR-促进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进展,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4中草药抗视网膜母细胞瘤有惊喜OncologyReportsIF3.
PMID: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庄菁,余克明(通讯)团队研究发现四甲基吡嗪(TMP;中草药川芎提取物)通过转录调控机制抑制了WERI?Rb1细胞中CXCR4的表达,显示出显着的抗视网膜母细胞瘤作用。
葡萄膜炎、白内障、青光眼:
解决三大“恶势力”恢复好视力
1国人交感性眼炎和VKH病程分析OphthalmologyIF7.
PMID:
重庆医院杨培增(第一作者)团队对名交感性眼炎(SO)和名VKH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研究,比较分析两者病程进展情况,发现与VKH患者相比,SO患者的眼外表现更少,但SO视力预后更差。
2载药IOL预防后发障BiomaterialsScienceIF5.
PMID:
白内障手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增殖形成后囊混浊(PCO,后发障)让人困扰,温州医医院杭州院区赵云娥教授团队发现ROCK通路抑制剂(Y)可抑制LEC的迁移和增殖,并将Y-PLGA修饰的IOL植入兔眼中得到良好的PCO预防效果。载药IOL或可成为未来IOL的新趋势。
3国人白塞病相关基因RHEUMATOLOGYIF4.
PMID:30869
重庆医院杨培增团队通过表观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了汉族Beh?et病(白塞病)相关甲基化CpG基因位点,包括cg,cg,cg和cg,可以用作白塞病的诊断标志物,其中最重要的基因位点是FKBP5的5UTR(cg)。
4lncRNA或为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治疗位点!
JournalofCellularandMolecularMedicineIF4.
PMID:
医院管怀进教授团队通过lncRNAs测序技术、荧光素酶测定、流式细胞仪等技术发现lncRNAH19/miR-29a/TDG氧化损伤修复途径与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有关,有望成为治疗ARC的靶标。
5基因靶向治疗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IntImmunopharmacol.IF3.
PMID:
医院(通讯)崔彦教授等发现腺病毒介导的miR-21-5p下调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视网膜细胞凋亡以及调节IL-10影响Th17/Treg平衡来减轻小鼠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miR-21-5p或可作为葡萄膜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靶标。
6青光眼视盘旁形态Eye(Lond)IF2.
PMID:
复旦大医院戴毅等对65只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和65只非近视对照眼进行观察性横断面研究,发现较大的视盘旁β区与年龄和青光眼相关,而较大的视盘旁γ区与视盘椭圆度相关但与青光眼无关,两者在青光眼改变中可能发挥不同作用。
注:
1.数据来源:PUBMED,输入“OphthalmologyANDChinaSep”搜索得到文献,再通过筛选得出国人9月发表的眼科领域的SCI论文。
2.上述排名不分先后。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图片阅读
6月国人眼科SCI大盘点——黑色素瘤“元凶”、眼底“珍珠”、护眼的槲皮素
点击图片阅读
5月国人眼科SCI大盘点——柳叶刀,虹膜大瘤块,“不安全”的微创玻切术!
点击图片阅读
年眼科SCI杂志影响因子及分析
点击图片阅读
4月国人眼科SCI大盘点——无创,虱子,近视,手术彩蛋
点击图片阅读
国人眼科3月SCI大盘点——高手过招,招招护眼
点击图片阅读
国人眼科2月SCI大盘点——深入扎根,开枝散叶
点击图片阅读
1月国人眼科SCI大盘点——新年新气象,开年好彩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